2015年4月29日 星期三

伴手禮的由來

最近小編的朋友問小編,你知道伴手禮這名詞的由來是? 小編立刻馬上
搬出GOOGLE大神,詢問"伴手禮",從<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>得知台灣
伴手禮由來,感謝辛苦的研究員。
(撰文╱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助理研究員李淑惠
伴手禮在臺灣,從早期農業社會聯繫感情、傳遞溫暖的禮物,逐漸成為今日各地行銷特產的專有名詞。每個時代的人們,都有記憶中最溫暖的伴手禮,在伴手禮的變化過程,也見到了臺灣時代潮流的蛻變。
受人歡迎的伴手禮,不在價格高低,而是當中所傳達的祝福心意。在臺灣,有許多珍貴別緻的伴手禮,不論是老店或在地伴手禮,處處充滿著文化情感,從各類甜點、零食、農漁礦牧產品,甚至是具有歷史意涵的紀念類產品,都很受青睞。臺灣各縣市政府舉辦的十大伴手禮票選活動,也都不脫上述範疇。
時至今日,「伴手禮」產業已被賦予行銷意涵,伴手禮不再只是著重於聯繫情感的隨手小禮物,它也成為商業行銷各地名品及特產的專有名詞,提供多樣性的選擇。

1394614233-1122765596_n
伴手、丹祿、等路
伴手禮是「伴手」,意謂著伴人送手禮,也是古人「伴禮」的意思。現在常用的伴手禮說法,「伴手」「等路」「丹祿」皆有禮物的意義。
伴手禮由來有二種,一說是「丹祿」(臺語音為ㄉㄢ ㄌㄡ)。舊時代人們生活困苦,逢年過節探望親友時,總會帶些禮物過去,這份禮物並非在路上隨手買的,而是平時省吃儉用攢存下來的錢用心準備的,凝聚了如同煉丹般辛苦提煉出來的情意,因此伴手禮稱為「丹祿」,用來比喻禮輕情意重。
其二則是大年初二已出嫁女兒回娘家省親拜年,由於嫁出的女兒等於「外人」,回娘家就稱為「作客」(客家人稱為「轉妹家」),在「作客」時攜帶的賀節禮物、見面禮物,臺語就稱為「伴手」、「帶手」或「等路」。「伴手」取意「陪伴」女兒提在「手」上帶回娘家;「等路」則是孩子們「等」待親友自遠「路」帶回來的禮物,或是家人遠行返家,帶給等候家人的禮物,訴說的也是一種情意。
臺灣習俗中,無論婚後新娘歸寧、年初二回娘家或拜訪朋友,來時「伴手」,回則「等路」,如此禮尚往來,不失情分,保持良好關係。
1394614907-1552847215_n
伴手禮的寶島
順著歷史脈絡來看,臺灣可以說是伴手禮的寶島。舉凡吃的、穿的、用的、甚至是娛樂性質的伴手禮,樣樣都找得到,並且充滿著濃厚的在地特色與文化。
從清代開墾通商以來,三峽居民挾著地利天時之便,運用當地植物「大青」提煉染料,加上清澈溪水,臺北三峽藍染成為染布第一把交椅;有好水、好氣候、便利水運的雲林西螺也發展為醬油重鎮。
進入日本時代,日人文化帶入臺灣,加上臺灣地理的先天優勢,又發展出臺中特產「蓬萊塗」漆器。本館蒐藏了數件臺中特產「蓬萊塗」漆器,以日月潭邵族紋飾及臺灣本島亞熱帶植物作為背景素材,很受當時來臺出差的日人及遊客歡迎。特別的是這些產品結合了臺灣特有的風俗習慣,上面還裝飾了臺灣著名的動、植物的浮雕、刻描等,除了可向友人介紹臺灣之外,還可做為來臺灣旅行的紀念品。
日人當時也引進各式種苗開始在臺灣各地試種,於是有了今天的雲林古坑咖啡、南投魚池阿薩姆紅茶。當然,臺灣豐富的林業資源如三義木雕、宜蘭木具、蘇澳木屐等,也在日本時代登上了歷史舞臺,僅次米、糖外銷成績的苑裡大甲帽蓆更是當時著名的手工藝特產之一。

行銷臺灣在地特色
近年來各縣市政府為擴展文化觀光產業、吸引更多觀光客,紛紛與業者合作,希望透過尋找在地特色而創造經濟效益;其中,「伴手禮」則被視為最能夠十足展現地方特色,又能帶動產值的一項重要產業,已成為振興地方經濟的活水。
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產品,都成了伴手禮的代名詞。透過各類型態的伴手禮,如食品、農產品、工藝品等等,呈現地方的多元文化,讓造訪的遊客能藉由這些商品與親友分享當地文化。
好產品往往要有好包裝,才能夠擴大行銷的效果,因此,伴手禮也從古早味包裝,演變至今與文化創意產業合作下,有了更多獨特的個人化包裝,處處見巧思。臺灣目前就有許多專門替「臺灣味」伴手禮打點門面的設計師,在他們的巧思裝扮下,「村姑」都能變成「氣質美女」。
哪樣是每個人心目中的最佳伴手禮呢?如果能收到一份代表臺灣生命力的好禮、一種臺灣式的生活美學的好禮,將臺灣的「好山、好水、好味道、好人情味」留給未來孩子們的好禮,留下真正屬於臺灣本土道地的產業,也能成為感動新時代地球村民的好禮。這將會是一種幸福的在地好味道,也是最懷念的臺灣味道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